Ad-1199
老人與屋
李健源 Kenny Lee
DRE# 01368916
小說 “老人與海” 相信有不少朋友己看過, 在美國, 更令退休人仕關心的, 還是老人與屋, 老人與醫療, 和老人與福利. 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 並非說: 政府不應該對老人不予照顧, 而只是轉載一些讀者來信來電反應美國社會上各個不同的階層對社會制度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 故事里的內容純屬經歴者的觀點與角度, 並不代表本專欄的意見.
故事一.
劉先生夫婦來美己經數十年, 今年己經七十出頭了, 尤其是劉先生, 可以說, 幾乎是一個地道的(ABC)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劉先生的父親在他五歲時就帶他來到美國. 劉先生受的是正統的美國教育, 滿口英語滲集了些許半咸半淡的台山話, 唐人們都會以為他是西人或者是混血兒.
劉先生很努力, 也很勤力, 据他所說, 幾乎講得出的體力, 腦力工作, 他都做過, 由洗碗, 炒菜, 洗衣, 燙衫到打字部記都做過, 三十多歲起, 愛上了當時萌芽初出的電腦計算機, 一入行就平步青雲, 年年升級, 在美國, 蘇聯的冷戰年代, 劉先生還參與了星球大戰計劃的部署, 以當時美國政府對共產國際的顧忌, 劉先生是受保護, 也受限爸謇瑣鰼K人物, 不要說出遊共產國家, 連到墨西哥也要先申請, 後滙報.
劉先生幾年前退休了, 以他對國家的重要性, 相信很多人會認為他應該有很多積蓄了. 其實又不然, 除了工作安定之外, 他只有自己居住的居所----一間千餘呎的三房两浴一層平房. 劉先生夫婦很滿足現狀, 一生下來, 不求聞達, 倒也富足, 看到孩子長大了, 前两年也去了不少地方遊玩, 希望安享晚年.
很不幸, 劉先生近两年發現了患上柏金遜症, 開始時只是手腳摇擺, 逐漸發展到四肢失控, 無法言語, 醫生確診其病情發展很快, 除非要進行開腦手術, 成功率一半一半, 但劉先生是一般性的家庭醫療保險, 除了在美國做夠40季可得的红咭和自付部份費用的藍咭外, 並沒有窮到只有3000元家底的那張白咭, 所以保險肯承擔的費用就有限了, 最终, 醫生因為保險無法全部付費而决定放棄手術. 而只轉介了劉先生去善終服務的療養院, 在那里等候辭世.
在療養院, 也並不是免費任住的, 費用是按日計算. 每個月是數以萬元計, 劉太太也己退休, 只有退休金生活, 這笔龐大的費用, 又如何去籌集呢? 政府也不是不理, 將所有的帳單歸納到劉先生夫婦的那唯一的一間房屋上, 只要房屋淨值還有, 劉先生還可以住, 只不過房屋就逐漸變成空売了.
劉先生雖然受疾病影响, 表達能力己很差, 但神志上他還很清醒, 還可以用顫抖的手寫下幾句話: “想不到我為國家無私的奉献, 竟然不及一位乞丐值錢”. 他寫給太太的最後一句話是 “我們的房屋要留給您養老”, 而且毅然地在一份同意書上簽字, 授權醫生在30天後拨除他所有的喉管. 這就是劉先生留給家人的最後意愿.
故事2:
林婆婆在20年前是一間小餐館的老板娘, 一生省吃儉用, 總算積下些許錢, 購置了两閻屋, 生活也算富足.
林婆婆今年七十歲, 丈夫在她60歲時就離她而去, 臨走時除了留下這两閻屋外, 還有一笔六位數的存款. 林婆婆有两個兒子, 供書教學, 學有所成, 總算有份好工作. 在林婆婆接近60歲的時候, 也就是十年前, 有朋友告訴她: 如果身家財產不超過3000元存款, 就可以向政府申請救濟, 即SSI, 成為政府支助的龐兒, 屆時可以有免費醫療, 老人房屋和生活支助, 這種救濟比你中六合彩還要幸運.
林婆婆也聽過這種福利, 也明知道在美國的社會里, 要末就要很有錢, 要末就要佷窮, 有錢當然不用愁啦, 窮也是政府養, 以前中國人有句口頭語 “笑貧不笑娼” 而美國則是 “笑勤不笑貪”, 窮到透才是光榮, 她的一位朋友領SSI, 不只是看病政府派車接接送送, 家里分發送來的營養品堆積如山, 而且開奔馳, 養番狗, 好不神氣.
她考慮之下, 也動了 “資產轉移”的念頭, 她知道: 要取消自己名下的資產, 變回一個一無所有, 两袖青風的合資格SSI申領者, 必需經歴五年 “洗底”的過程, 所以也不理兒子們同意不同意, 就將所有的房產轉到两個兒子的名下, 身邊只剩三數仟元和床低下餅乾罐內那一點首飾.
五年過去了, 家庭也有了變化, 两個己婚的兒子中, 一個離了婚, 一個患病而卧床不起. 離婚的兒子被老婆帶走了半間屋和大部份的金錢, 兒子也只有租房住. 患病的兒子失去了工作能力, 靠兒媳婦力撑頭家, 心力交瘁, 那里還有精神去理家姑, 估計這個兒子也命不久巳, 媳婦更是對家姑冷漠, 常常辱罵和指責, 而且點明: 日後沒事就不要來她家. 五年前两對兒媳千感萬謝媽媽的感激說話, 一句也沒有了.
林婆婆很懊悔地說: 怪不得以前的政要人物, 再老也不肯放棄權力, 我現在才明白: 自已一生的積蓄沒有的同時, 自己的尊嚴也就随之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