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Ad-1197

 海嘯中的香港

李健源  Kenny Lee                                                                                                 

 DRE# 01368916

如果你站在香港九龍尖沙咀天星碼頭的五枝旗桿, 遙望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 你會覺得: 在金融風暴吹襲全世界的時候, 海面卻顯得異常的平靜. 雖然不時泛起酒樓結業, 公司倒閉, 或者銀行滯堤的小小漣渏, 但大致上, 香港的日常經濟運作還是正常的. 除了特區政府和勤奮變通的香港人特出的表現外, 大陸政府寬松的政策和自由行的理念得以實行有不可抹煞的功勞的.  

單看由旺角到尖沙咀, 由北角直到上環, 特別是在西洋菜街, 廟街, 駱克道, 德輔道等商業集中的地方, 打早上十點鐘後, 簡直是人叢如蟻, 插針不入”,在銅鑼灣 崇光百貨對面的一個丁方九呎的果汁小檔口, 月租多少錢你知道嗎?:三十六萬港元, 折美元近五萬元. 一杯鮮榨果汁由十五港元起, 朋友, 你計算一下, 一天他賣多少杯果汁呢?

有一間尖沙咀專做青年人時尚衣服的樓上商場舖, 也是丁方40, 租金三萬港元 (折美元近四仟元). 有人流, 自然就有消費, 這就是香港成功的祕訣

香港的房屋高潮自97年回歸時開始急降, 除了受到當年的金融風暴打擊影响外, 政府對施政一直處於犹豫不决的態度, 又怕得失中央, 又怕得罪市民.記得當年我們查詢政府有關安排參觀 數碼港”, “中藥港”.., 政府回應: 只有”, 而無實質可以介绍. 不過, 今日的 數碼港位於香港仔, 又真的有東西值得大家去參觀完後同大家

2004 沙士之後, 香港一片淒凉, 彌敦道隨處可以見到招售, 招租的木板封滿了商舖, 業主自愿減租. 很多人認為: 香港從此玩完, 很快就與深圳並齊, 樓價將永不復甦. 三藩市有一位未夠三十歲的年輕人日前告訴我:   “沙士期間毅然到香港, 以他的小本錢十萬美元 (78萬港元), 在觀塘區買了一個二手住宅單位, 數月前, 他回香港出售, 賣出二十萬元 (150萬港元). 他很興幸自己的運氣和欣賞自己的胆色. 我接着問他: 現在金融海嘯又再出現, 你又會不會趁低再出擊呢

他分析說: 今日的香港政府己比當年的董伯伯政府有所不同, 新特首是公務員出身, 實施政策己不會像董伯伯那樣----為了龐絡人心, 和氣生財就處處賣人情, 反之而是處處按章辦事, 沒人情講. 日前鄭經翰在電台講一個小故事: 一位加拿大華僑回港, 經過海關時想起自己行李中有香腸等肉類就主動向關員申報, 本來一般坦白從寬的原則是交出來充公就是, 但海關除沒收外, 還落案起訴這位華僑, 可見執法是比之前嚴厲很多

同樣, 經過上次的金融風暴, 政府金融管理局對處理國際性金融投機手法也頗有經驗, 對海嘯將會對金融體系的冲擊也有了心理上和實質上的準備, 所以, 這位柏克萊大學的一級榮譽生估計: 這次海嘯對香港的影响不大. 失業人數增加和部份商業結業或裁員是在所難免, 但房地產應該不容易再有 沙士時期的機會

講到近期中港間流行的房地產活動有很多, 其中有一樣你又聽過嗎? 香港歡迎外來個人投資, 不同於美國的是: 投資買屋也是移民香港的一個途徑, 使用超過650萬元 (84萬美元)在香港購買物業, 就可以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証, 七年就成為永久居民. 不要小看這張身份証, 這是因為香港地位特殊而獨別可以同時持有其它國籍的特殊身份標誌. 有這張身份証, 美國人不用簽証可以去香港, 也可以領取前往中國回鄉証無恨次出入. 大陸人仕除隨時進出外, 還可以享受香港的低亷公費醫療, 九年免費教育等, 去台灣旅行不用參加大陸的超過一倍價錢的旅行團….., 還有, 一位在美國被指派前往中東公幹的朋友, 為安全計, 宁愿用香港人身份前往, 減少美國護照被觸目和綁架的危險

現在, 很多大陸成功人仕和海外香港出生的人仕都借投資置業或追查身份去爭取得到這張身份證, 但你有不可不知: 法律規定: 要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必需是在香港出生, 或者在香港住滿七年的臨時身份證持有人, 而住滿七年的定義是每年中有180天在香港居住才算. 對於聲音两邊走的人能不能遵守到這條例, 則就見仁見智了, 投資之前需考慮清楚

並不是說, 海嘯對香港沒有冲擊, 地產代理公司大量裁員和瘦身, 其中幾間如置業18等較前衛的公司更實行無底薪制去迎接海嘯的浪尖到來. 不過, 尤其令人感到傷感的是只隔一水的澳門, 我們中午抵達鬧市近十月初五街, 很多商店重門深鎖, 以為澳門人習慣夜生活, 只是未開舖而已, 但到了傍晚經過時, 這些商舖依然如舊, 烏燈黑火, 一片寂靜, 打聽之下, 一來是珠海一帶外商因歐美訂單驟跌而倒閉, 二來中國政府收緊大陸幹部赴澳通行証, 可見豪客遍佈濠江的盛景, 一去不复返.